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中国青年报】中科院最新监测评估:九寨沟灾后3年水体环境逐渐恢复

发布时间:2020-08-07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7日电(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今天,在九寨沟7.0级地震3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付碧宏研究员团队,对外发布九寨沟灾后重建最新遥感监测和评估结果。

  其中提到,经过灾后3年恢复重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体环境正在逐步恢复往日风采,但遗产地的旅游活动仍需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之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付碧宏团队通过多源、多时相、多尺度的遥感监测,并结合实地科学考察验证,最近完成恢复重建3年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遥感监测与评估。

  付碧宏团队通过2020年6月3日遥感影像对水体的解译显示,遗产地的水体面积约为220.79公顷。此外,团队解译得到,九寨沟相关海子水体面积经过3年恢复重建也逐渐扩大,景观逐渐恢复。

  付碧宏表示,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造成了巨大破坏,遗产地及周边地区的景观面临着巨大改变。但经过3年的灾后恢复重建,九寨沟遗产地核心景观区域已逐渐恢复往日的风采,表明九寨沟灾后三年的恢复重建已初见成效。

  针对九寨沟丰富的自然景观,付碧宏团队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和无人机航测技术,分别对重要大型遗产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空间信息采集,对遗产场景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并采集遗产场景负载的纹理信息。同时,综合雷达扫描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影像,对遗产场景进行几何建模和纹理图像处理,初步完成重点遗产点场景高精度数字模型的构建。

  付碧宏认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许多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都与地震活动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及钙化沉积有关,这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秉持“自然修复为主”的科学理念。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08/07/content_DMdd76sn.html?gid=2V1Qqd1E&from=groupmessage

 

附件: